在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文中,曾經提到有個美麗的祕境。在秦時,為了逃避始皇惡政,人們相偕來到這塊桃花源過著單純的晴耕雨讀生活,尋求生活與心靈上的寧靜。
今天,我們或許不用逃避什麼皇帝暴君的政治風暴,但是從去年九月開始的金融海嘯,不只讓社會大眾的財富縮水,更讓整個世界陷入了衰退、貧窮的陰影中;對未來的徬徨無助與悲觀氣氛,似乎也抓住了大家的心神,成為民眾們對未來的唯一觀感。在這最寒冷的冬天,人們的心靈似乎更需要一塊靜謐的避秦之地。
當然,在景氣大好的時候,學術中人就已經不過問世事、逕自「避秦」去了。但是古語有云:「覆巢之下無完卵」、又說「皮之不存、毛將附焉?」當哈佛大學校務基金在金融風暴中損失超過二成、美國公立學校開始裁減教師、我國的GDP今年可能為負值…我們又如何能夠自我催眠:「這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倒楣的人不會是我」。平心而論,學術研究工作多靠國家補助,倘若整個社會沒能渡過這波心境與經濟上的風暴、稅基焉然不存,那麼我們又如何指望國家能夠如同往常一樣,繼續撥付經費維持學術研究的多樣性?又如何指望以往我們所依附的桃花源,能夠繼續提供我們避秦之所在?
當然,受到中華文化薰陶的知識人,總難一轉眼就搖身一變成為左右逢源的紅頂商人。不過,如果知識人們願意適度地調整觀察世界的角度,那麼我們也同樣能對社會盡上更多的心力。保守的作法,我們可以將各個典藏機構所擁有的豐富內容,轉化為科普教育的資源,訴說種種上至天文地理、下通中外古今的有趣故事,撫慰人們疲倦的心靈之餘,也能滿足人們求知的欲望。
如果典藏單位願意嘗試積極的作法,那麼也可以在自身能力許可、法源完備的情況下,踏入文化創意與授權產業,和廠商共同形塑出一條真正能夠感動人心的產業鏈。畢竟文化創意產業並不是只要把文物圖案印在杯子上,就可以長久賺錢;更重要的是,如何讓人因為這件文物與概念背後的故事,感受到正面的力量,將平靜、療癒、振奮、快樂的情緒傳達給更多人,讓我們瞭解祖先的文化傳承,也讓其他文化的人們更認識我們。
雖然,在民間產業一片裁員與無薪假的浪潮聲中,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看來就像是塊樂陶陶的避秦之地。但是,我們不能沒有危機意識;我們更應該要有與社會同舟一命的體認。無論撫慰心靈、滿足求知,或是積極入世亦入市,相信對社會都是正分。或許,我們這個避秦之地,正是未來一個個文化夢想起飛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