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第八卷第一期
活動快訊
典藏無限,學習無線~數位生活1等e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 97年度成果展
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舉辦 「台灣本土植物數位典藏特展--植物新視界」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成果導覽專刊參展第13屆開拓動漫祭
『98年度數位典藏產業化推動補助申請說明會』
數位典藏專業培訓課程(十六)、(十七)、(十八)「數位授權」系列課程即日起開放報名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檔案櫃即日起開放使用
異態°-數位藝術創作成果展
專題報導
數位典藏專業培訓課程(七)~(九)「典藏核心技術與系統1」已於11月12日、11月19日及11月26日落幕
wiki應用案例~Red Ant公司
快速互動模擬教材 (Web-Based Rapid Interactive Content) 趨勢
企業訓練發展三部曲之Performance Consulting
國際視窗
歐陸華語文的天空
分享園地
避秦之地
數位時代的文化思考:2008世界文化入口網圓桌會議列席心得報告(上)
 
分享園地 >
上一篇 | 返回電子報
 
數位時代的文化思考:2008世界文化入口網圓桌會議列席心得報告(上)
 
中研院史語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專任助理/陳泰穎

       世界文化入口網Culture Mondo(網址為http://www.culturemondo.org/)為一國際非營利性文化入口網站組織,宗旨在於鼓勵世界各國針對本身獨特文化資產進行數位化,藉以和世界其他國家、社會文化分享;同時亦關注網絡世代與社會之互動,以及數位人權、數位落差等議題。

       今年的Culture Mondo圓桌會議,有英、美、日本、馬來西亞、韓國、法國、墨西哥、澳大利亞、紐西蘭、印度、孟加拉、盧森堡等國,超過20位國外數位文化入口網負責人與實務工作者來台參與討論。筆者十分榮幸能列席本次Culture Mondo圓桌會議。謹將本年度Culture Mondo會議,以跨越議程時間限制的主題方式呈現,將本次會議重點和關心文化與網路發展的朋友進行分享。

 

 議題一:網絡時代的全球公民行動與社會

 

      目前我們所遭遇到的世界,由於網路科技的蓬勃發展,使得在自由世界的所有資訊,皆能夠快速地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同時不斷地進行知識循環。例如David Sasaki先生所經營、非營利的Global Voice網站平台,就有台灣網友在路經三芝時拍攝飛碟屋,並且將影像上傳至網路、貼文http://globalvoicesonline.org/2008/09/03/taiwan-the-flying-saucer-houses-will-be-torn-down/,結果資訊輾轉流通,又登上本地媒體版面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dec/21/today-show1.htm。而在今年的孟買恐怖襲擊當中,在情況未明、媒體未敢深入採訪的情況下,許多身處現場、擁有數位相機與電腦的網友,便利用所持有之資訊工具,將他們所目擊到的事件迅速傳播至網路上,或為主流媒體所引用、或者提供非官方觀點的現場紀錄http://globalvoicesonline.org/2008/11/26/india-blasts-gunfire-and-terror-in-mumbai/。因此,若能善用網路資訊科技,原本在傳統傳媒體系下缺乏發聲機會的個人或團體,也有可能在網絡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

       而與會專家學者也認為,未來網絡時代中,國界的定義將會與傳統疆域國界時代之定義大相逕庭。傳統國界肇因於地理、人文因素,為一空間概念。而網絡時代之國界,除中國大陸、北韓、古巴、辛巴威等國家,因政治原因封鎖網路所形成之網絡資訊流通國界如在中國大陸即無法完整瀏覽BBC網站,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7790000/newsid_7796500/7796561.stm,另外由語言所造成的隔閡,更是無法忽視。畢竟,我們如果看不懂另外一種語言,那麼也多半不會去搜尋、瀏覽該種語言之網頁。因此,未來語言在網絡社會當中,將會是比傳統空間國界更為需要克服的障礙。而目前世界上所有網路使用人口當中,排名前十名的語言分別是:英文、中文正、簡體同時併入計算、西班牙文、日文、法文、德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韓文、義大利文http://www.internetworldstats.com/stats7.htm。此番排名現象,亦可作為未來文化網站外語版本建置之參考。不過,網站外語的建置選擇,自然仍應該和站台主要鎖定的使用者有關。如果花費大錢建置阿拉伯文網站,但是站台所提供的資訊或服務卻無法吸引阿拉伯語系國家使用者的興趣,那麼自然是資源的錯置與浪費。

       數位落差議題,也同獲與會學者專家之關注。網路的存在固然使都會中的個人掌握有改變生活、甚至世界的能力,但在世界各個角落,仍有許多人的生活與網路無緣。因此當我們在使用網路、歌頌時代美好之餘,更需要考慮身為地球村公民的社會責任。以日本農業學家在喜馬拉雅山的工作經驗為例,他們的工作團隊在當地村落協助設置了網路設備,並建置氣候預測及監看系統,不僅可記錄長期的氣候變化,提供予氣象學家作為研究參考,同時更可將天氣預報資訊報知當地村民,作為村民種植農作物時的重要指標資訊。因此,在針對非都市地區推廣網路、數位化思維時,最重要的一點,便在於根據當地民眾的需求,提供適當的網路服務與Solution。迦納與會學者Kafui Prebbie亦直陳,如果西方主流社會無法從在地文化出發,將網路融入至各個弱勢族群文化之永續經營發展,網絡科技的存在也只是第一世界有錢人的新玩具。

       網路資訊科技的發展,以及這類科技與商業公司越來越密切的勾連,是否會造成未來世界中「老大哥」掌控一切日常生活的狀況呢?在歐美等國,亦有不少網路使用者開始抗拒Google、Yahoo、微軟等網路服務企業,甚至對blog平台開始產生懷疑。除了反托拉斯理由之外,不少歐美人士更開始認為網路,無論是Google首頁的節日標籤,或是blog平台無止境地書寫與交心歷程,都是對個人私領域的嚴重侵犯。台灣、南韓等亞洲國家因資訊工業起家,享受因資訊工業發展所帶來的高度經濟成長與便利;或許正因為資訊工業是我們的衣食父母,台灣社會對於網絡社會的批判性,委實不若歐美社會來得深刻強烈。

       如加拿大與會學者Vladimir Skok在會議總結時所言,「最重要的是如何將三日會議的心血,傳遞給不在場的人、不能利用網路發聲的人知道。」如何將人類智慧的結晶透過網路分享予更多人知曉,而非形成新的宰制體系,是目前網路及數位文化工作者關注的重要公民行動課題。

 

議題二:數位文化遺產經營 

 

       世界各國皆有各自多元而豐富的文化,Culture Mondo設立的意義,也就在於協助世界各國交流各自文化數位化的經驗,達成彼此提攜的目的。狹義的文化僅指涉音樂、文學、電影等藝術表現,廣義的文化則包含了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人文社會學術研究、人類的象徵意義網絡體系與各種相對應之具體行動等。而對Culture Mondo與會者來說,文化的定義毋寧是廣義、甚至所有網路上的行動,都可能成為數位文化工作者關注、甚至典藏的對象。

       我國數位典藏計畫由政府支持出資,加以有相當豐富的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檔案館資源是掌握在公營機構手中,民間機構所擁有的典藏相對較少,因此我國數位典藏計畫和其他世界各國相似的數位化工作相比,內部行政生態與工作程序皆有相當差異性。我國優於世界其他國家的,便在於經費籌募上由政府支持,在未來三至五年內較不用擔心資金斷炊問題。不過就思維層面來說,國外數位化工作機構由於爭取經費不易,在思維與行事模式上必須更加貼近潛在的金主企業與社會,才可能爭取到足以讓組織存活的金援。因此對國外的數位文化入口網站機構,”To Make It Sexy”讓文化變得更有趣味,人得皆賞,便成為數位文化工作者處心積慮努力的目標。而更令人深思的是,To Make It Sexy這句話並非出自歐陸、北美或是澳紐的專家,而是出自於我們平素認定保守的英國與會者Jane Finnis, 英國Culture 24數位博物館網站主管,也相當程度讓人思考國外文化科技工作者,為求生存與社會大眾理解,所願意付出的身段調整與苦心。我國的數位典藏計畫,未來勢必將結束政府全額支持的階段。就大型機構的數位典藏計畫來說,或許仍可持續以自有經費進行自身典藏文化資源的數位營運,但就小型的公開徵選計畫,如何讓這批資源不致成為數位化的蚊子館,就必須要以網路使用者「喜聞樂見」的方式出發,向社會大眾傳遞這些或許小眾但卻豐富的文化資產,尋找永續經營的契機。

        無論是政府支持或是民間自發設置的文化網站,都不希望落入網路蚊子館的窘境。因此如何吸引網路使用者瀏覽、並且不斷回流成為忠實的愛用者,便成為未來文化入口網站經營時的目標。就目前國外經驗,以澳洲雪梨為例,一個歷史街景照片的網站,便和Google Map合流,讓該站台使用者在瀏覽雪梨各處街道歷史照片時,也可以一併瀏覽今天的街景,甚至還可瀏覽各類報紙、自由投稿人所提供對各處街道的報導與回憶,形成一套有機的歷史、地理、文化的數位知識站台。易言之,各種站台與數位化計畫,除了本身豐富的內容典藏之外,倘若能夠運用各類型免費或Open Source資源,進行內容加值,將可吸引到更多人瀏覽、使用。而透過科普網站、動畫、兒童教學網站的建置,也同樣可以讓典藏網站擁有更為多元的觀眾人口,並且提升未來永續發展的機會。(待續)

上一篇 | 返回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