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 第六卷第十期
專題報導
日本國立九州博物館木戶亮一先生拜訪本國家型計畫
「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特展專題報導:驚呼連連—數位互動區介紹
96年度「數位典藏中小學教師研習活動—金門縣場次」,於9月15日與金門縣金城國民中學共同舉辦,日前已順利落幕。
分享園地
數位典藏與創意加值
《末日審判書》(The Domesday Book)—來自英國的檔案數位化暨科普推廣經驗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稿約
最新消息-國內
2008年紐約授權展徵求參展構想書
2007數位典藏應用競賽,報名延至10月26日,收件延至11月9日
2007 優質網路社會國際研討會—與UNS共舞的美麗新生活
「2007年南島民族論壇」
數位精品
納西族的羅蜜歐與茱麗葉 —納西族祭風儀式之《青年男女遷徙記》經書介紹(下)
計畫簡介
數位典藏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網路推動計畫-典藏目錄與內容多語化子計畫
 
分享園地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數位典藏與創意加值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分支四/蔡偉傑

  筆者於926前往國立臺灣大學參加了第十次數位典藏專業培訓課程。本次課程由頑石創意總經理、創意總監林芳吟女士主講,講題為「數位典藏多媒體創意加值:發現國家寶藏」。聽完這次課程,感覺對自己有所啟發,因此以這篇短文談談自己的感想。

    本次課程共分為四個部份:博物館的數位革命、多媒體在博物館的應用、數位創意的藍海策略,與創意產業的遠景。

    課程一開始,女士首先簡單介紹了台灣博物館數位化的歷程。從數位典藏轉變為數位學習談起,最後到數位典藏創意加值等國家型計畫的發展與演變。她首先介紹臺灣有三大博物館系統。一是國立故宮博物院,它的典藏資源最豐富,掌握了全國三分之二的數位典藏資源;二是教育部,多半與學校合作推動數位典藏;三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以線上學習為主。

    接著林女士談到我國發展數位典藏的限制與問題。首先是臺灣的數位典藏缺乏總體發展定位。林女士在此以韓國與台灣為例進行比較。她提到臺灣的數位典藏計畫原先是以文化保存與教育為主,後來才轉變方向,開始注重創意加值;但韓國的數位典藏計畫雖然發展較晚,但從一開始目標就很明確,即文化行銷。雖然其進度仍略遜於臺灣,但發展卻相當快速,因此反而有後來居上之勢。

    二為後設資料(metadata)未統一,以致資料交換不易。雖然各單位試圖發展一套統一的後設資料標準,但是由於協調困難,未能完成。

    三是國內採購法的限制。我國採購法規定十萬元以上須招標,費時較長,無法快速投注大量資金;另外典藏單位與廠商之間的關係也容易緊張,因為擔心遭指控有圖利廠商之嫌。

    最後是計畫人力流動率太高,經驗累積困難,特別以研究助理最為嚴重。因為數位典藏計畫工作性質不穩定。若無法透過典藏加值等其他收入支撐,一旦計劃結束就會失業,因此缺乏吸引的誘因。

    接著,林女士談到頑石創意在業界的奮鬥過程。自1999年起,頑石首先與國立故宮博物院合作,將多媒體導入博物館導覽系統。2000年起開始開發多媒體光碟產品。然而典藏加值無法推動,因為主事者認為以國家預算進行典藏,不該讓業界再藉此從事營利加值。2003年起將業務延伸至創意加值商品,埃及展為首次的成功案例。不過初期由於禮品市場受壟斷,授權機制未建立,因此工作格外辛苦。2005年起拓展國際行銷,建立數位產品品牌。2006年開始擴大商業應用,以文化行銷提升國際競爭力。

    在頑石的奮鬥過程中,林女士特別強調跨平臺與開發國際市場的重要性。她特別提到,臺灣數位典藏在行動內容的發展上,落後日韓三年。過去臺灣數典成果多半以光碟為主要平臺,傳播方式受限,如果能夠跨平臺經營,同時與手機、數位電視(MOD)業者合作,將可重複獲利。此外談到國際行銷的重要性,林女士提到臺灣現在缺乏國際行銷的通路,加上國內市場太小,因此獲利受限。以一間學校買一片光碟為例,全國頂多4,000片需求,一片以300元計,收益約1,200,000元,但一張光碟的製作成本就大約需要1,000,000元,因此頂多只能回收成本。更不用談獲利了。她以韓國為例,韓國數位典藏計畫以「向市場學習」為其口號,正值得臺灣加以借鏡。

    林女士也提到建立品牌的重要性,她以頑石自身的經驗出發,說明頑石當初選擇與故宮合作的理由,主要著眼在國際上故宮已被視為重要品牌的緣故。另外,她也提到博物館必須培養觀眾,例如兒童博物館就是從小培養觀眾的好方法臺灣可借鑑美國在這方面的經驗。此外,博物館也必須打造明星商品,例如故宮的翠玉白菜,在這方面可參考亞洲各國的經驗。另外展覽與產品必須要有故事性,有時間推移的卷軸,才容易讓觀眾加強印象,這點可以參考歐洲各國博物館的經驗。根據前述,林女士作了四點結論:一是跨平臺元件加值,可多次收費;二是國際行銷的重要性,使計畫永續經營;三是促進民眾參與;四是和文化創意產業做連結,用故事來行銷,解說必須通俗化,以利推廣。

    接著林女士又談何謂多媒體,以及多媒體如何在博物館產業中發揮最大價值等問題,並且以實際範例來說明多媒體在博物館的應用與未來發展趨勢。她強調除了跨平臺以外,跨領域也很重要。可以讓故事說得更精采。而網路發達,WikipediaWeb 2.0都是可以促進觀眾參與的方式。並且以首爾博物館設計展覽的創意為例,該館以撞鐘作為引導觀眾進入一位韓國僧侶的日常生活,並且結合了多媒體的展示,相當引人入勝。

    林女士更以頑石創意十年歷程為鑑,討論數位創意如何從博物館典藏汲取養分,在傳統中創新,以開拓數位創意產業的藍海策略。她認為題材的選擇非常重要,只有選擇訴求較大的題材才可能吸引最大的客源,並且還要兼顧深度、發展性與多語版。她也提到數位典藏創意加值從事國際合作的注意事項:一是不能單打獨鬥,尋求策略聯盟;二是市場化,創造最大需求;三是清楚界定客群,開發產品前可先對進行焦點團體訪談,測試市場反應;四是強調整合與組織戰,分工細密以求專業化。

    最後是談到數位內容與文化創意如何整合的問題。台灣的創意產業遠景探討與經驗交流。林女士認為跨國合作須注意權利義務的分配與版權歸屬。此外文化創意同時可以與觀光業結合進行行銷,效果更大,例如韓國的電視劇「大長今」就成功的掀起一股韓國文化熱潮,這就是一個成功的行銷案例。

    林女士提到在數位典藏計畫中後設資料未統一,以致資料交換不易的問題,筆者有很深的感觸。由於業務關係,自己接下民族文物資料庫的後續開發工作。然而在過程中,遇到很多問題。其中一部份就與後設資料欄位不統一有關。每個單位的分類標準不盡相同,當自己在開發文物資料庫時,在許多分類上就缺乏一個遵循的規範。筆者猜想由於每個單位典藏的文物性質不同,過去各單位僅針對其文物性質開發適合的後設資料欄位標準。然而,等到數位典藏計畫啟動後,長期以來各單位間的資訊缺乏橫向交流的問題也就浮上檯面。目前藏品元素需求表單已經統一,但未來若是要開發聯合目錄,可能還需要更進一步的整合與規範。

    另外林女士提到數位典藏計畫人力流動頻繁的現象,也是數位典藏計畫推展上的一大問題。以本計劃為例,第一期五年計畫就歷經七任專任助理。其中服務時間最長的助理大約是兩年半左右,其他的助理多半服務八、九個月就離職了,主要是出國攻讀博士學位。雖然出國進修是好事一樁,不過就計畫本身而言,人力流動頻繁畢竟不是好事。因為助理可能才剛剛上任,才剛熟悉業務卻又離職。加上徵聘新助理的空窗期,這些情況其實都不利於計畫管理與經驗傳承。我想這與數位典藏計畫本身的性質有關。數位典藏計畫缺乏自身的財源,主要是仰賴國家補助。等到計劃結束,助理的工作也就隨之結束。它本身並不是一份長遠的工作。因此可能也無法提供足夠的誘因來留住從業的助理。林女士針對這點,提出以加強創意加值,作為未來延續數位典藏計畫的辦法,我覺得是一個可行的方式。畢竟數位典藏計畫若能夠靠本身典藏品加值的獲利來維持運作,自然就不需仰賴外來的補助。而且這也與現今世界各國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的趨勢相符合。

    臺灣數位典藏計畫的藏品不僅跨越了數千年的歷史,也反映了人文、科技與生物上的多樣性。這批高品質的成果應當是具有加值開發潛力的,若能結合創意來加以包裝行銷,不僅有助於本計畫的成果推廣與永續經營,相信更能夠為我國的文化產業立下新的里程碑。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