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典藏與學習電子報 第七卷第三期
活動快訊
【敬邀參加】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96年度成果展『典藏臺灣.數一數二』
【敬邀參加】數位典藏國際會議(2008.03.18~03.20),歡迎報名!
國科會公開徵求「台法幽蘭計畫2009-2010合作交流計畫及2009雙邊研討會」
【敬邀參加】人文臺灣‧世界視野:「時間、空間與地理資訊」專題演講
數位典藏eSchool課程發展與經營策略研究—數位典藏融入成人終身教育之課程發展與推廣
歡迎使用【適性化行動有聲資訊提供系統】
台灣智慧財產管理規範(TIPS)推行體系診斷輔導與示範案例等輔導措施,開始受理申請
等你來挑戰--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近期活動介紹
數位典藏96年度成果展主題特展「通往數位國度的探索列車」3月主題活動
專題報導
『典藏臺灣.數一數二!』-豐富數位內容,厚植典藏文化
數位學習行銷大突破—由傳統人資人員轉向企業CEO
計畫巡禮
應用示範專題:【原住民服飾】
分享園地
踏入台灣最高學術殿堂 外一章
有錢途嗎?我聽不懂!(上)
 
分享園地 >
上一篇 | 返回電子報
 
有錢途嗎?我聽不懂!(上)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專任助理/陳泰穎

在春節假期結束前,開了場小小的高中同學會。有位在產業界小有成就的同學,仍然關心我的前途。他順口問了一句:

「阿泰你現在,在做甚麼?」

「老樣子,還在做數位典藏。就是把國家的文化資產加以電腦化,讓大家可以接觸、應用的工作。」

「然後呢?」

「然後可以加值、應用?」

「太籠統了,阿泰,我聽不懂。」

跨足傳統產業與生技業的他,居然會聽不懂,簡直讓我傷心至極。不過後來我們兩人又有幾次促膝長談,仔細想想,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的成果,一般民眾真的已經完全明白了嗎?當我們每年的計畫書總是漂漂亮亮地聲言未來計畫成果將要以創造商業產值為目標時,背後又有多少問題與困難必須面對、加以克服呢?我們是不是正在勾勒一個太過美好的前景、而忽略了許多基本的思考呢?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的成果,又能帶給社會多少的幸福呢?

數位學習所帶來的正面效益,其實早已有許多專職於教育與企業組織內訓的廠商正在分享這個果實。畢竟在這個英文外籍家教都可以在MSN的線上服務五十幾歲大老闆、讓他不必因為面對外國人緊張兮兮而學不好英文的年代,將原本因為時間與空間限制、而受到侷限的教育服務,能夠輕鬆地提供給上班族、學生等等的族群,也實在是一件相當方便的事情。但是,數位典藏又能跟大家的生活有甚麼連結呢?當「文化」在台灣社會尚未普遍成為價值鏈時,也難怪我的朋友會不知道他在世界各地努力打拼、繳給台灣政府的稅金、為何要被拿來做數位典藏了?行筆至此,請別誤會筆者認為數位典藏在做的事情缺乏價值,但是我們必須要讓大家可以體認、可以欣賞我們的努力才行。當我們面對的是知識份子與社會大眾之間傳統互動機制解構、政府不能也不願拿錢無條件資助學術活動的環境,我們也將開始需要投注部分心力在無形價值鏈的塑造工作上。我們確實不該把文化資產永遠都用新台幣作為唯一衡量的基準,但是如果能夠讓文化資產在現代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發揮一些以前人沒有想過的功能,倒也未嘗不可。

如果我們可以在數位文化資產的推廣上做出更多的努力,或許也真能創造出一條超越金錢與產值考量的文化價值鍊。台灣到底有多少豐富的文化資產,如果不是在學術與文化行政領域打滾過的人,恐怕也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台灣身為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交界的島嶼,其實無論在自然地形、生物種與社會文化上,都具有迷人的多樣性,這不僅是絕佳的觀光資產,也會是豐沛文化創意產業的來源只是我們自己也弄不清楚而已。透過網路環境與數位典藏內容的結合,我們將會有機會和全世界介紹我們自己的家園和故事,歡迎國外朋友實際來台灣走走看看。不僅台灣數位典藏的成果可以讓國外人士欣賞,國內大眾也能夠對台灣的自然文化資產感到自豪與驕傲。短的來說,或許拓展國際能見度,好像跟國內民眾對數位典藏與台灣的文化多樣性的接受度沒有直接關聯,但是我們以郭英男先生動人的嗓音為例,僅管國內音樂人早就知道這位阿美族的人間國寶,也早就有CD發片了,但是台灣本地的市場就是不捧場。如果他的聲音沒有被德國樂團拿去做為專輯之用,請問大家會去買他的專輯嗎?所以,多多讓「洋大人」的讚美聲音被國內人士聽到,似乎是讓國人們更能心悅誠服地欣賞數位典藏成果、塑造價值鏈的方式。也許我們可以在國際機場,設置數位典藏的展示體驗攤位,讓國內外旅客在候機時,或許寫寫書法、做做拓片,或者透過互動式的裝置體驗翠玉白菜、人面陶罐、昆蟲標本等數位典藏成果,讓旅客們在這場知識饗宴中得到心靈上的滿足。據說韓國已經在國際機場設置類似的設施,向旅客們介紹韓國文化,見賢思齊、我們也可以多加效法,透過種種管道推廣台灣在保存文化多樣性上所付出的努力。

而在台灣,數位典藏成果形塑價值鏈的成功例子,恐怕是以改頭換面的故宮博物院為最了。故宮在最近幾年積極地營造品牌形象,讓OLD IS NEW這句口號成功轉化故宮原本老派而不易親近的形象,各種不同的數位與媒體,訴說著這個台灣最大博物館裡邊一個又一個吸引人的故事。當故宮走出去時,不僅品牌及圖像授權收益增加,連觀眾人次與門票收益都有驚人成長。以往故宮門票便宜時仍然看來空蕩,但是現在就算早上八點多到故宮、又得花上一百多元才能進得了門,居然還是得大排長龍,這種矛盾的文化產業現象還真的是引人深思。

但是,看著故宮令人驚艷的外表,是否也意味著我們其他數位典藏機構只要跟著走、做文化創意產業,就能夠跟著創造產值?恐怕未必。故宮與其他典藏機構之間,存在著體制與組織上的巨大鴻溝。故宮,是博物館,是可以營利的機構,也早就習慣和一般民眾打交道。OLD IS NEW,對於故宮而言只是一種「營運策略」的改變。而其他不少非博物館的數位典藏機構,往往是專業的學術研究機構,無論在法規或組織文化上,都缺乏和一般民眾與產業界人士打交道的經驗。要求這些機構進行文化創意產業加值行為,並不只是「營運策略」層面的改變,而是涉及到機構本身策略目標與存在意義層面的重大衝擊。傳統華人社會的人文與自然科學學人所受的薰陶與素養,是專注於研究工作、謹守學人分寸、不應與營利事業有太多勾連。運用典藏、創造營收對於許多學術圈人士來說,不單是一件「劃時代」的創舉,得要冒許多心理層面的壓力。故宮在投入文化產業之前,已經有心理調整,儘管身為政府單位、但是全民都是故宮的股東、頭家,運用故宮文化資產創造產值,不只可以替國庫增加營收,利潤也能持續循環、反饋到故宮同仁身上,也難怪故宮會越推文創越有勁了。

這裡我們就要來談,另外一個嚴重影響非博物館典藏機構投入文化產業意願的因素,法規問題。對於許多政府單位來說,不管在銷售上有多麼亮麗的數字,所有營收都得繳交國庫。利潤要上繳國庫有其合理性,畢竟這些公部門典藏之所以能夠在過去妥善得到保管,來自政府與全民的支持功不可沒,回饋全民自然應該。但是,倘若沒有合理的利潤、沒有適當的誘因,專案的執行者不能從她們努力的目標中得到分享與回饋,始終處於M型社會貧困的那一端,我們又如何能夠鼓勵優秀人才投入文化創意產業的典藏端?目前我們的做法,是以「社會主義」的環境與法規,要求人做「資本主義」的事情,能成功嗎?我不知道。倘若典藏單位收益能夠透過修法等程序,由國庫、典藏單位與專案執行團隊合理分配權利金,我們也才能留住或吸引優秀人才。而典藏單位,是過往實際守護、呵護這些典藏成果的褓母,透過典藏單位研究人員的鑽研與努力,這些典藏成果才得以延續至今,並且透過一篇篇研究成果蘊含豐富的文化能量。因此權利金的收益,更應該回饋到典藏單位身上,支持、鼓勵更精深的學術研究、或是改善典藏環境,如此才能真正讓文化創意產業與數位典藏執行機構,擁有真正良好的聯繫,而不只是一道政策、一項命令的強人之作而已。

而在實務上來說,典藏單位也嚴重缺乏相關經驗。要產生真正產值,談何容易?在能夠進入到典藏單位、執行數位典藏專案的同仁,當然都是在專業領域上擁有一定素養的佼佼者,也許懂攝影、懂植物、懂圖資、懂歷史。但是我們在投入到產業界之前,或許也可以先問問我們自己,我們懂得這個世界運作的方式嗎?文化創意產業,不只是提供素材然後再找上一家廠商就會賺錢,文化創意遇上數位典藏:典藏單位必須要引導產業合作機構對典藏脈絡素材有精確的掌握,才能運用創意加值訴說吸引人的文化故事。專案團隊必須要對產業流行趨勢有敏銳的感受,才能創造出具有購買誘因的商品。專案團隊必須要對美學、時尚有一定的體認,才能創造出落落大方、令人驚艷的文化體驗。典藏單位更必須要對商業界的行事與運作方式有一定素養,才能營造出積極而正面的合作關係。如果典藏單位看不懂商業契約的話,吃虧的自然是自己。如何在典藏單位中培養具有學術專業背景與社會常識判斷力的人才、並且留住他們,也是數位典藏想要跨足文化產業時,所必須認清並且解決的問題。

上一篇 | 返回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