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 第六卷第十一期
專題報導
尋回散佚在海外的台灣魚類模式標本(一)
「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特展專題報導:回到從前—古意互動區介紹
數位典藏大專院校推廣研習講座-澎湖場次會後報導
數位典藏大專院校推廣研習講座-台中場次會後報導
分享園地
M型社會的助理焦慮
「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電子報」稿約
最新消息-國內
歡迎報名11月21日「數位典藏品質管理研討會」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97年度公開徵選計畫說明會」台南場將於96年11月16日舉行
歡迎參加「2008參加紐約授權展計畫」心得交流媒合會
歡迎參加「數位」近用,「典藏」授權:數位典藏公眾近用與授權使用研討會
數位精品
談清代科場舞弊——以史語所藏內閣大庫檔案為例
計畫簡介
數位典藏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網路推動計畫-數位臺灣文化入口網子計畫
 
專題報導 >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
 
「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特展專題報導:回到從前—古意互動區介紹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數位知識總體經營計畫總支援分項助理/陳泰穎

  以當代博物館潮流來說,一個吸引人的展示空間,除了提供觀眾豐富的資訊外,更需要透過空間與活動,和來賓們產生互動與對話。如此才能夠提供觀眾一個難忘而愉快的觀展經驗。就本次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特展,策展團隊也嘗試透過空間與各種活動設計,提供另外一種奇妙的觀展體驗。

  就面積來說,中研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的空間並不能說是非常寬敞,因此策展團隊就內部空間規劃上,大膽地運用了鏡面裝潢,透過映射原理,營造視覺上的舒適與寬廣。而位於整個展示空間中央的古意互動區,也能夠得以突顯。

  既然號稱是「古意互動區」,活動內容當然是古色古香。由於本次特展主題在於介紹人類文明在過去四千年來,在資訊傳播與資料儲存上的流轉,因此我們擷取了過往人類所使用的兩項資訊傳播方式:「簡牘書寫」與「漢代畫像拓印」,作為我們的互動活動。

  簡牘,是在紙張尚未發明之前,在東亞、尤其是中國,人類相當普遍的書寫方式。當時的人們或用竹,或用木,將其裁切、加工成條後,便可作為書寫之用。誠如九月份的專題報導所言,台灣的氣候,與內蒙古有相當的差別,我們向廠商採購、仿造內蒙古出土居延漢簡尺寸裁切的木簡,溼氣非常重,需要以烘烤或日曬方式去除其中水分,否則貿然以毛筆書寫,木簡上的筆跡也會暈開,影響活動的趣味性。雖然確立了正確方針,但是天有不測風雲,在特展開展前一周,我們在史語所頂樓曝曬木簡時遭遇了突如其來的午後大雷雨,儘管同仁全力搶救,還是有不少木簡遭到淋濕。那時同仁們心裡的挫折感,實在不下於熱門電視影集「漁人的搏鬥」中,蟹網空空如也的補蟹船船長。幸好在所有工作人員同心協力之下,儘管天氣甚差,我們仍改以克難方式,用烤箱烘乾這些遭到淋濕的木簡,效果也還相差不遠。

  在書寫工具方面,原本我們曾經考量要以最傳統的筆墨硯,來營造完全仿古的氣氛,不過考量到所需耗費的時間、人力與清潔成本,我們忍痛割捨這個創意,改以不需磨墨的自來水毛筆替代。而在來賓提筆簡牘、書寫完畢之後,大家可以選擇要自己將簡牘帶回家,或是將書寫的漢簡掛在我們會場特別設置的漢簡許願樹上,和大家一同分享自己心底的小小願望。讀遍這些來自四面八方來賓們的許願簡,心中除了企盼大家的願望都能實現之外,也不禁感受到一種見證我們這個時代人類心緒的感動。儘管有些小題大作,但我們希望在未來特展結束之後,這些許願簡仍能繼續夠保留,作為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傳諸後世的軌跡。

  拓印,是在印刷術尚未發明之前,人們經常使用的資訊傳播方式。原本放置在定點石碑上的文字,就能夠透過紙張轉印,超越空間限制而流傳。史語所典藏了不少形式的拓片,包括有漢代墓室畫像磚、南北朝佛教造像、青銅器全形拓、甲骨文拓片、遼金元時代拓片等,提供了各個時代珍貴的社會文化資訊。尤其在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摧折中,許多拓片原石已然在革命之名前頹然破碎。也因此,這批由史語所典藏的拓片,也就更加彌足珍貴。

  由於歷史文物陳列館的成功先例,因此我們決定運用漢代墓室畫像石,作為復原拓印石刻的標的。在兩千年前的漢朝,地方望族總是會興建宏偉的墓室,墓室內部則會刻畫許多圖像,主題自歷史故事、神話傳說、日常生活等不一而足,是窺探漢代社會生活與文化的一扇窗子。我們由幾件具有主題性的圖像中,挑選出了「子路」與「車馬圖」兩張圖片,作為本次拓印活動的主題。再選定主題之後,我們便委請刻石師傅,按照圖片依樣畫葫蘆,刻出了原尺寸大小的石版。

  就拓印方式來說,我們有幾種不同的選擇。就目前歷史文物陳列館的拓印活動,是以蠟筆著色的方式來進行拓印。這種方法相當快速便利,但卻少了點古味…。因此我們決定改以較接近傳統拓印程序的濕拓工法,來作為現場拓印區的進行方式。濕拓法,只要有白笈水、拓包與墨,基本上就能進行。實地手續,讓我們賣個小關子,歡迎各位讀者來到現場親自體驗!

  在沒有電腦、沒有印刷術的年代裡,人們運用他們的智慧與生活週遭隨手可得的自然資源,仍舊創造出了璀璨的火花。這些漫長文明智慧積累至今,也就造就了我們今天所享受的一切。而參與本次特展的籌畫工作,似乎也就宛如回到從前,重溫歷史上各個時代人類傳情達意的各種方式與點點滴滴。我們期盼,透過互動區與整體展示空間,能夠讓所有的來賓鑑往知來,一同穿越歷史長河,遍覽四千年文明科技發展的軌跡。

 
開展前二日,穿越歷史長河特展互動區與鏡面牆
 
 
鏡面映射效果
 
 
排列成行、等待書寫的簡牘
 
 
在許願樹上懸掛簡牘的來賓
 
 
小小心願
 
 
拓印區一瞥
 
 
來賓拓印實況
 
 
拓印的成果,可以帶回家喔~
 
 
上一篇 | 下一篇 | 返回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