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台灣的魚類研究起步並不算太晚,在1868年即有初次的紀錄,迄今140年間,台灣的魚類研究有了另外一番的新風貌,每年皆有不少新的魚種或新紀錄物種被發表,但是我們對於過去所發表的物種以及這些模式標本(註1)的去向到底了解多少?過去台灣的研究人員或學生如果要研究某一個特定類群的魚,尤其是台灣特有的魚類,往往得要不遠千里地前往不同的博物館去檢視標本,這樣一來就顯的相當曠日費時且浪費資源。倘若能將所有的標本資訊一併收集並公開給所有的研究人員使用,不僅可以節省相當多的資源,更可以使未來的研究更為完備。
模式標本除了代表台灣過去的魚類研究歷史,更是我們未來研究魚類相當重要的資產。因此近期我們積極推動並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計畫中之分項三:國際合作「數位典藏海外推展暨國際合作網路推動計畫」之子計畫四「國際數位內容整合與合作計畫」,目的是積極蒐集散佚在海外之台灣之生物標本,特別是標本模式之數位化圖文資訊,含標本照、標本籤之資料,以及許多台灣目前所欠缺的早期分類文獻,此即所謂的repatriation工作。
台灣魚類研究歷史
早期至二次大戰
1865至1866年間,史溫豪(R. Swinhoe, 1936-1877)任職英國駐臺灣首任領事時開始有系統地採集及研究記錄台灣的台灣哺乳類、鳥類、魚類、昆蟲、貝類等。這批標本由當時的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所購買(註2),隨後在1868年由所屬自然史博物館館長貢德氏(A. Günther, 1830-1914)發表在《大英物館之魚類目錄》中,共記錄有7個新種淡水魚類。隨後其弟子鮑氏( G. A. Boulenger)又發表1新種。
日治時期第二年(1896),日人多田氏(T. Tada)赴台灣採集動物標本,此批標本現保存於美國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Smithsonian Institution)及史丹佛大學博物館(Museum of Stanford University,現移轉至加州科學院),隨後1902年由當時史丹佛大學校長,也是美國魚類學之父喬丹氏(D. S. Jordan, 1851-1931)及Evermann發表台灣魚類記錄186種,其中包含17個新種。
1905年間,德國人昆蟲學家梭德氏(Hans Sauter, 1871-1943)在台灣任職教會教師,除採集許多昆蟲標本外,亦曾致力採集淡海水魚類,這些標本目前已知被分送到美國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now CAS)及卡內基博物館(Carnegie Museum, now FMNH)、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及法國自然史博物館(Museum National de Histoire Naturelle)等。在英國,雷根氏(C. T. Regan, 1978-1943)依照梭德氏的標本先後發表了10個新種;在美國由喬登氏及Richardson於1909年發表由梭德氏所採集的台灣物種100種,包含9個新種;在法國則有J. Pellegrin (1908)發表一新種。
二十世紀初期,於日人統治下,台灣的魚類研究皆著重於水產商業價值評估,例如青木氏(T. Aoki)採集225種食用魚類標本,現有國寶魚櫻花鉤吻鮭(Oncorhynchus masou formosanus)亦為其所發現,但並未發表為新種。一直到1919年,大島氏(M. Oshima, 1884-1965)任職台灣總都府,其先後整理台灣鯉形目及部分科別的魚類,在1919-1927年間共發表了43個新種(包含兩度發表台灣櫻花鉤吻鮭),為台灣的淡水魚研究奠定了相當深厚的基礎。
戰後迄今
在日人統治的後期,台灣的魚類研究漸趨沒落,在此20年間幾乎沒有新的進展,僅美國Albatross研究船在1900年間赴東南亞及菲律賓地區採樣,由Fowler(1931-1938)年間發表數個新種,但多數標本採自東沙群島附近。直到1948年,台灣博物館館長陳兼善教授首度發表1新種並與台灣大學梁潤生教授發表1新屬新種,才又開始台灣的魚類研究。其間梁潤生教授與朱光玉、蔡住發、劉發瑄及沈世傑等在1950-1960年代,分別針對不同地區或不同群進行研究及記錄。1954年,陳兼善教授率先整理【台灣魚類誌】一文,1956年發表《台灣脊椎動物》一書,紀錄台灣物種870種,並於1969在版時增列為1382種。其間,陳兼善發表8個新種並與翁廷辰分別整理台灣鰻形目及鰈形目魚類,發表6個新種。水產試驗所所長鄧火土博士整理台灣軟骨魚類共計發表12個新種。
1960後,台大動物系沈世傑教授先後與其學生共發表36個新種,並於1984年先後出版兩本台灣魚類書籍。1950-1970年代美國史自然博物館(USNM)的Dr. Springer先後赴台灣地區採集珊瑚礁魚類,這些標本先後共有17個新種被發表。1980年代,旅居美國的陳樂才教授整理鮋形目,共計發表4個新種。
1990年代起,台灣開始對珊瑚礁魚類進行的潛水調查及採集,故所採獲及發表的新種數又開始大幅增加共估計有超過40個新種的發現,其中中研院動物研究所(現生物多樣性中心)邵廣昭博士與其學生先後共發表有25新種。中山大學莫顯蕎教授與其學生先後發表台灣盲鰻科及鰻形目魚類共計10個新種。海洋大學陳義雄副教授則針對台灣淡水魚,尤其是蝦虎科魚類研究,已發表多種新種。在國外的學者的發表亦不容小覷,據估1950年以後,共計有 66個新物種是由國外學者所發表,尤其以近年為多。
近期台灣開始深海魚類的調查研究,目前已經發現至少250種新紀錄種以及為數眾多的新種或未確認物種。1993年所出版的《台灣魚類誌》可謂集台灣所有魚類學者之大成,共記錄有台灣魚類2082種,但根據台灣魚類資料庫的估計,至2006年止台灣所紀錄的魚種應該超過2900種。但實際的新種數目卻尚無較為詳細的統計。
清查散佚國外的標本工作
清查台灣新種
如要有全面性的了解台灣過去所發表但是散佚在各國的模式標本,首要工作便是確認過去台灣曾發表過多少新物種,每個物種所使用的模式標本為何。因此最重要的便是利用資料庫搜尋,現今國際上主要魚類相關資料庫有世界魚類中心(Worldfish Center)所屬魚庫(Fishbase)及美國加州科學院(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所屬魚類目錄(Catalog of Fishes)。透過關鍵字的搜尋,我們共計找出500餘筆資料,在經過逐筆筆對原始資料,共計清查出發表自台灣的魚種有296種,包含有效及無效種。另外不同博物館所建置的館藏資訊也有助於我們進一步了解台灣的模式標館藏處。
清查文獻
有了發表自台灣的新種的列表之後,我們同時也有一系列的原始文獻的列表,想要了解每個物種的原始樣貌,最先要處理的便是為數眾多的論文,以便可以完整了解標本資訊。在過去數十年間,中研院生物多樣性中心(前動物研究所)的魚類生態與演化研究室已經收集數千篇全世界魚類研究相關文獻,其中有關台灣魚類研究者有百餘篇,加上筆者陸續與各國的學者通信,索取諸多的相關文獻,這些文獻便成為我們的基礎。根據上述296種新種的紀錄,我們共找出文獻162篇,年代橫跨的1868-2007年,逐筆比對所有的模式標本編號,以釐清我們進一步所需要的工作。
模式標本在哪裡?
目前我們共清查出400餘筆的模式標本,至少有1100餘尾的模式標本,其中散佚在國外者有232筆,約有400餘尾標本,但仍然有21種的模式標本尚未尋獲(註3)。下方表格為國外各個博物館保存有採自台灣的模式標本的數量(少部分未列出):
國家 |
博物館全名 |
代碼 |
筆數 |
數量 |
United States |
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USNM |
38 |
78 |
Field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FMNH |
38 |
41 |
Stanford University |
SU (CAS) |
32 |
42 |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 |
CAS |
16 |
35 |
Academy of Natural Sciences |
ANSP |
15 |
19 |
Bernice P. Bishop Museum |
BPBM |
14 |
15 |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
AMNH |
2 |
5 |
Canada |
Royal Ontario Museum |
ROM |
8 |
8 |
Japan |
University of Tokyo |
ZUMT |
14 |
20 |
Kyoto University |
FAKU |
2 |
5 |
UK |
British Museum (Natural History) |
BMNH |
23 |
60 |
Germany |
Universität Humboldt |
ZMB |
5 |
6 |
France |
Museum National de Histoire Naturelle |
MNHN |
3 |
3 |
Australia |
Australian Museum, Sydney |
AMS |
3 |
5 |
Sweden |
Naturhistoriska Riksmuseet |
NRM |
2 |
2 |
模式標本數位化之前置工作
經過上述的層層步驟之後,我們也已經可以確認所有的模式標本所在地,因此未來將由實驗室相關的專業人員前往逐一檢視並針對不同物種的特性,拍攝相關的數位照片。
這是ㄧ個相當繁雜的細節,因為每個博物館的條件不一,有些地方相當不容易前往,或是需要有特殊管道方可進行模式標本數位化的工作。所幸筆者(何)在實際前往英、美、法等國家的博物館進行研究時,在幾經與館方人員溝通協調後,已獲得各館人員的支持,同時亦著手於模式標本的調查,目前已經針對不同館的館藏進行調查,也有不少初步的結果。
標本狀態
在工作開始之初,我們已經發現部分的問題點,在早期尚未有嚴格規範使用模式標本需註冊的時候,許多物種描述時所使用的標本往往不知存放於何處,例如Günther (1868)所發表的Barbus schlegelii已無從考證;而Oshima在1919-1927年間所發表的許多模式標本未寄送至國外標本館者,現已無從考證,包含Jordan and Oshima(1919)兩度發表櫻花鉤吻鮭,但其模式標本迄今仍無從考,加州科學院的標本紀錄乃非採自台灣的魚種;另外部分物種即使有指定模式標本,也會因為時局變化或管理不善,導致模式標本遺失或腐壞。
未來展望
在尋找台灣所發表的新種魚類的過程,其實有許多複雜但有意義的訊息。例如我們也因此找出放置於某個角落近百年的模式標本,也重新確認這些標本現在的狀態,重新確認標採及資訊,甚至為其更換保存液或是較好的保存方式。另外將原始文獻數位化的工作,也可以讓我們的資訊流通更快速且無障礙。
未來我們也將陸續推動與各博物館合作拍攝模式標本的X光數位照片,以便收集更多標本的資訊。待我們完成所有標本數位化之後,便可以有效地保存這些標本及物種的特徵。這些資訊可以讓我們針對一些狀態尚未決定物種進行進一步的判別,可以有效重新檢視台灣的物種。藉由清查模式標本的工作,也可以讓我們了解哪些物種的模式標本已經遺失,所以需要另立新模或是重新描述等工作。
模式標本除了代表台灣過去的魚類研究歷史,更是我們未來研究魚類相當重要的資產。我們預計在計畫期間將可把過去採自台灣而卻散佚在海外之所有模式標本,及其原始描述之分類文獻均數位化建檔,攜回台灣,並將所有資料置於「台灣魚類資料庫」(http://fishdb.sinica.edu.tw),上網公開,供外界查詢。
然國家數位典藏分項計畫的審查迄今仍有諸多的困難,不同生物類群有不同的問題點,因此即使我們已經做很好的協調,仍需要等待全體的計劃通過方有足夠的經濟支持去完成所有的步驟。
註1:模式標本即為發表一新物種時所根據的標本,通常分有單一正模(Holotype)及無或多副模(Paratype),另有新模(Neotype)、共模(Syntypes)、選模(Lectotype)及副選模(paralectotype)等不同的定義。
註2:筆者(何)赴大英博物館查詢所有相關資訊時,在自然史博物館的手稿中所記載。
註3:部分物種是由於發表之初未指定確切的模式標本及館藏處,另外則是已經遺失無從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