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一九八零年代,中央研究院就已投注心血在史料典籍的數位化工作。而在加入國科會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後,中央研究院更積極地進行自然與人文典藏的數位化工作。但是,雖然我們已累積大量數位化資訊,也已經依照學科的分野建置多個線上資料庫。但是,若非各領域專家學者,恐怕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各學科精隨,進而接觸、欣賞各項數位典藏成果。在台灣逐步脫離代工經濟、朝文化創意、數位內容與工業設計等知識型產業發展的關口,社會整體知識與人文素養的精深化,也將是國家全力發展學術之後所期盼因運而生的效應。數位典藏成果,除了提供學人們做為持續拓展學術深度的重要素材之外,同時也能夠在知識年代前進的火車頭中,成為全民提升人文與科學素養的動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典藏了時間橫亙上下四千年、空間涵蓋西太平洋乃至內陸亞洲的珍貴人類文明瑰寶。除了以史語所傳統考古學、民族學、善本文獻、拓片與明清內閣檔案思維,來檢視史語所珍藏歷史文物之外,我們在這次「穿越歷史長河—文明科技四千年」特展中,更希望以嚴謹史學研究基礎為本、但卻不以傳統學術研究分野為限的視角出發,嘗試將多種不同史學領域典藏與研究成果,以文明科技發展向度進行呈現。我們更希望能夠藉由這種跨時空、長時段的敘事嘗試,讓來賓能夠有機會從更深廣的角度,去認識人類文明長久以來在溝通、儲存與思想傳播的演進,並且進而欣賞人類璀璨文明在累積與創新時刻所派生的智慧火花。
在中研院數位典藏機構計畫、史語所所上研究人員與數位典藏團隊的指導與支援下,我們很幸運地將這長達四千年的史料,加以集結、整合,依照人類傳播方式的演進,將這些史料區分為「口語傳播」、「文字產生」、「紙張發明」、「印刷術誕生」、「攝影術誕生」、「電腦的發展」、「知識的年代」等七大主題範疇,藉由各項實體、圖片、展示機台、互動遊戲與資料庫,引領來賓穿越漫漫歷史長河。
我們在口語傳播主題的展件選擇上,面對了有趣的難題。基本上,口語和肢體是人類最為古老、持續至今也不斷地在使用的傳播方式,因此就傳統史學文字材料而言,我們很難找到符合的資料,來進行口語傳播的詮釋。但是史語所第一任所長傅斯年先生在1928年本所草創時,便立志要結合民族學、語言學、文字學等多種學科,來豐富歷史學與漢學的內涵。當年史語所前輩學者與現今學人至中國各地所採集的民族學影音資料,僅管不免有後學的殖民階序關係之辯,但卻也為各民族口語傳唱與肢體律動的文化遺產,留下了珍貴的記錄與見證。因此,我們以史語所典藏的民族學資料,來做為口語傳播主要詮釋所本的展件。讓大家能夠有機會再一次地體認到人類除了敲打鍵盤外,還擁有一種與生俱來、更具魄力、更能打動人心的溝通方式。
而在文字書寫系統、紙張,以及印刷術等主題,由於史語所在甲骨卜辭、善本圖書與明清檔案等研究典藏領域,都已有了豐富的成果,加上各典藏單位,在脈絡諮詢與展件提供上,給予了最大的幫助。因此我們得以運用史語所珍貴的典藏,來敘說這長達千年的故事。為了讓來賓對於文字誕生與演進之時,東亞地區人類的書寫載體有更深刻的體會,史語所特別商請兩位專業藝術工作者,針對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卜辭與兩千多年前漢王朝居延地方出土的漢簡,進行仿製工作。漢簡的仿製工作,尤為艱辛;由於台灣天氣本屬濕熱,南港一帶尤為最,由工廠所送來的木材往往帶有極重的濕氣,書寫不易,因此我們必須動員工讀生團隊,在僻靜無人之處以烤箱加熱、乾燥木材,求取木料品質的最佳化。但是烤箱加熱時的焦味,實在不是辦公場所應該出現的味道,一度還引起史語所王所長的殷殷關切。不過所長在瞭解事情始末後,倒也從善如流,只是勉勵我們工作夥伴要注意用電安全,也算是一樁佳話。
在攝影術誕生的主題中,我們希望能讓來賓體認到:攝影技術的出現,令許多決定性的時刻突破時光藩籬,得以流傳至今。因此除實體相機展件外,我們特別精選史語所八十年考古發掘中,兩件最重要、最動人的發現:「殷商牛方鼎」與「十三行人面陶罐」,從這兩件重要考古遺物的出土空間座標開始,進一步將時光濃縮到考古遺物出土的剎那瞬間,再到這些遺物經過修復整理、重歸風華的檔案圖像,這些考古遺物出土以來的數十載流轉歷程,乃至於千百年來的歲月軌跡,也就透過了影像,得以為我們所知悉。影像所帶給人類文明的衝擊與思考,實在遠遠超乎吾等所想像。
在電腦的發展主題,我們在展件蒐羅過程中,有著非常有趣的經驗。承蒙傅斯年圖書館的協助,我們有幸能夠接觸到1980年代王安電腦系統的磁碟載體。整整十二英吋的尺寸,實在遠遠超乎我們這些六年級生的想像。而我們在同一展櫃中,也展出了一件目前正在市場上流通、不過拇指般大小的隨身碟。這顆隨身碟麻雀雖小,卻有2GB的容量,令人不禁讚嘆資訊科技在短短二十年演進的神速。另外一項有趣的展件,是5.25吋的軟碟磁碟片。原本同仁是希望由家中的骨董蒐集中找出一片沒有被使用過的空白磁碟片,帶來作為展示之用,沒想到家裡的磁碟片早就全數淘汰,只有同仁自己的電腦遊戲收藏勉強倖存。同仁因此也只好硬著頭皮,忍痛將只有少數骨灰級電腦玩家親眼見過、親手玩過的「三國志」一代磁碟片,捐出來展出。因此,不僅歷史迷可以從展示中體認文明科技的演進,連電玩三國志的粉絲們也同樣有機會能夠前來朝聖。這也算是一個小小的插曲罷!
而在知識的年代中,我們決定不展出實體展件,而是改以各項數位化的成果,讓來賓有機會能夠針對人類文明演進至此的歷程,進行體驗與思考。我們透過資料庫與各種展示機台,讓各位來賓體驗未來知識與生活結合的各種可能性。來賓可以透過大螢幕欣賞三千年前商朝馬車的電腦復原動畫,瞭解馬車的構造。也可以透過多人展示桌的拼圖小遊戲,認識史語所各領域的典藏文物。更可以透過魔幻水晶球,把玩十三行考古出土的陶偶豬,欣賞古早台灣人的樸趣美學。歷史,並不僅存於硬梆梆的書本中,也可能會化身為0與1的多樣形態,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文明科技的演進故事,要在小小的展示空間內交代完畢,實在是一項挑戰。在諸多學者專家指導與同仁的齊心協力下,我們僥倖交出了一張並不空白的考卷,也期待各界專家先進能夠蒞臨指導,惠賜您寶貴的意見,作為我們繼續前進的動力。而數位典藏計畫的成果展,除了各計畫靜態成果展示外,有沒有可能以更具主題性、更富話題性的策展思維出發,吸引民眾的目光?讓種種在民眾眼中龐雜而可畏的學術資訊,成為童叟可解可親的知識?同時也吸引更多的資源與人力,能夠持續投入對真理的探索之中?這似乎是值得我們未來思索的新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