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來,研究臺灣史蔚為史學界的顯學,成果斐然。然而,過去國人至本館調閱史料時,總有為何不能發展一套快速檢索工具,輔助其查閱為數龐大史料之嘆?國史館臺灣文獻館有感於館藏史料有效運用,如何兼顧消極保存典藏與積極開放應用之時代發展趨勢,於民國82年即訂定「日治時期檔案製作光碟計畫」,開啟運用資訊科技將史料檔案數位化之路,旋於民國86年與中央研究院展開「五年學術合作計畫」,繼之於民國91年參與「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欣見本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查詢系統」、「日治與光復初期檔案整合查詢系統」,及自行發展之「數位典藏管理系統」陸續對外開放應用,終於實現這樣的理想。值兹本館邁向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二期之際,回顧過去本館檔案典藏數位化之歷程,備嘗艱辛,實有佛家禪修三境界「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之感,以下僅就本館數位典藏之過去、現在與未來,聊贅數語分享本館數位典藏成果。
一、過去之典藏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乃史料庋藏機關,典藏諸多珍貴日治時期與戰後官方文獻,其中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檔案(以下簡稱「總督府檔案」計13,146冊)、臺灣總督府專賣局公文類纂檔案(以下簡稱「專賣局檔案」計12,815冊)及臺灣拓殖株式會社文書檔案(2,853冊),乃世界上唯一完整保存日本殖民時代官方史料。其數量龐大、系列完整、原件孤本,真實記錄當時日本在臺統治之過程與結果,具有十分珍貴之史料研究價值,對還原日治時期之歷史形貌,提供最直接的依據,深受學術界重視。而光復初期行政長官公署檔案(5,226冊)更是研究臺灣在戰後初期的第一手史料。 這些珍貴史料,無論其原管理者為日治時期之臺灣總督府官房文書課、光復初期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處文書科、近代之臺灣省政府秘書處文書科、臺灣省菸酒公賣局;無論其移轉至本館典藏之過程為接收、保管、移撥、移交;無論其庋藏地為臺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 臨時書庫、臺中縣大里市民房、臺中市黎明新村地下室,乃至本館現址南投縣中興新村恆溫恆濕庫房中,均以「藏諸名山」方式予以保存典藏。過去對館藏史料檔案有興趣之研究學者或民眾,非得風塵僕僕遠道而來,經由許多表單申請及行政程序,方得一窺史料廬山真面目,其時間及人力耗費可以想見,所以我們稱過去史料調閱研究過程為「見山是山」。
[1]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於民國91年1月1日改隸國史館,本館全稱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典藏史料過去 ◎台灣總督府文類纂查詢系統
二、現在之典藏
自民國82年起,本館前身(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訂有「日治時期檔案製作光碟計畫」,並期以十五年時間完成「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之數位化工作,惟此階段因數位化實務經驗不足,遭遇儀器設備應用、系統更新設計、軟體整合配套等諸多挑戰,此時國際間數位典藏浪潮正風起雲湧… 民國86年本館繼與中央研究院簽訂五年學術合作協議,期借重中央研究院經濟所、近代史研究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臺灣史研究所及計算中心之人力資源,進行系統性的檔案整理、編目、研究及數位化。此項學術合作協議也為本館人力瓶頸突破帶來契機,不但結合中研院學術菁英之資源,並縮短數位化時程,以五年時間完成「總督府檔案」二千冊以後,以及「專賣局檔案」A3以下檔案之掃描數位化(656萬餘頁)、完整目錄(28萬餘筆),成就「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查詢系統」[2] 網站資料庫開放應用,學術界目光為之一亮。 民國91年起,本館加入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迄今,為延續五年學術合作未竟之功,數位化目標為「總督府檔案」、「專賣局檔案」之附件大圖及光復初期行政長官公署檔案。經過同仁多年努力,將前述館藏史料加以整理、分類、編碼、掃描數位化、內容分析建置後設資料(metadata),造就「日治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整合查詢系統」[3] 以饗國人,初步完成「網路無國界,史料隨手得」應用環境雛形。現國人利用網路即可省時省力迅速查詢到所需本館史料,用網路取代馬路,大大改變史料原件保存應用方式,現階段典藏數位化較之過去需調閱史料原件時代可謂「見山不是山」。
[2] 「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查詢系統」網址:http://db.th.gov.tw/%7Etextdb/test/sotokufu/
[3] 「日治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整合查詢系統」網址:http://www.th.gov.tw/sotokufu.htm

◎日治時期與光復初期檔案整合查詢系統 ◎數位典藏管理系統
三、未來之典藏
以『創意加值』為重心之數位典藏第二期國家型科技計畫於本(96)年展開,本館已執行提報於「拓展臺灣數位典藏」分項下之「臺灣省級機關檔案數位化計畫」,未來結合本館歷年數位典藏計畫成果,可完備自1895年日治時期,歷經戰後初期,以至1999年精簡臺灣省政府組織止,前後百餘年來臺灣各時期官方文書檔案數位影像。不僅達到保存臺灣建設發展歷程,永續臺灣發展的記憶,並能呈現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層面發展變遷的面貌外,更期在整合本館民俗文物及出版品數位化檢索系統(包含史料、器物及出版品)之基礎上,建構以臺灣為主體之完整多媒體知識庫平台,令本館珍貴史料有別於以往不同風貌,朝另一「見山又是山」境界展現。

◎台灣文獻數位館架構藍圖
展望未來,典藏數位化及其創意加值應用乃本館永續發展之長期政策,擺在眼前的挑戰是在有限資源下,如何利用數位典藏第一期豐富之素材與成熟之數位化技術,結合產官學界數位典藏夥伴力量跨域合作。除自許能成為專業「臺灣檔案史料中心」角色,深化臺灣主體性之建構、提升臺灣史學研究環境,強化典藏成果之品質與多樣性及典藏技術人才永續外。在全球化的新時代,本館尤須與世界各國接軌,將數位典藏成果積極分享於國際社會,藉由資訊科技打破時空限制,豐富人類文明,增進彼此的瞭解。也期待透過本文使國人充分瞭解,並廣為利用本館數位典藏成果外,進而繼續支持此具人文內涵之國家型科技計畫。
寧靜的中興新村夏日午後,佇立窗緣,園區廣場上參觀人潮鑽動,抬頭遠望史蹟大樓琉璃瓦被陽光照射得閃閃發亮。明年為本館成立屆60週年之際,回首來時路,在前人篳路藍縷創建宏基下,盼與全館同仁齊心協力,承先啟後繼往開來,不負國人殷殷重望,在充滿挑戰之歷史洪流中,將臺灣文獻館穩健地航向下一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