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個世紀末,當我們損人的時候,總是喜歡冒出一句:「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沒常識也要懂得看電視。」電視對於當時我們六年級生(或比六年級更資深的世代)來說,實在是接收新知的最佳管道。還記得以前每天晚上五點半左右,我的母親總是會強迫我坐在電視機前面,乖乖收視「兒童天地」、「每日一字」之類的教育節目。好啦!如果真的不巧遇到電視裡面也沒有答案的問題,那我們就只好乖乖去圖書館,在書堆裏面爬梳出答案嚕!
可是,對現在的網路世代來說,生活早已經與電腦網路密不可分。只要坐在螢幕前面,可以買衣服、可以訂披薩、可以玩遊戲、可以訂車票、可以看房子,食衣住行樂通通都包含在內。而且只要在搜尋引擎上打進去關鍵字,就會自動跑出來一大串檢索結果,想要查資料、做作業,更是方便得不得了…。尤其是各種具有學術權威性的老牌百科全書所找不到的知識,網路上面幾乎都能提供解答,或是至少有些蛛絲馬跡。
曾經有人針對網路免費百科的巨擎「維基百科」進行統計,目前維基百科的英文版條目已經超過一百萬條,中文版也已經超過了十六萬條,至少有超過九十種語言的使用者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工作。而在這些詞條中,更包括了許多絕對不可能被收錄在正統百科全書裡面的知識。例如動漫小說、日本時代劇的演員,種種冷門到不行的知識,維基百科也有收錄。要是找不到自己想要找的資料,只要輕輕鬆鬆登入成為會員,也可以進行條目的編輯。如果認為目前條目的資料不夠詳盡、不夠正確,還可以再登入編輯修正。也難怪維基百科可以在知識界颳起一道旋風,讓網友們著迷不已。而歸根究柢,維基百科打動人心的最大因素,也就在於它所蘊含的「自由」特質。搜索的自由、編輯的自由…這些特質,與傳統知識建構體系的解構,似乎也正是後現代多元、多聲思維的實踐與體現。
不過,在網路爆炸的年代,這種得來全不費工夫的「資訊」,真的是有意義的「知識」嗎?在享受資訊搜尋的便利之餘,使用者們有足夠的底子、來分析所得資訊正確與否嗎?維基百科目前最為人詬病的一點,也就在於這種人人都可以參與編輯的特質,讓知識條目成為不同立場最新的角力場。以往知識建構的獨占性被解構之後,任何人都能創造知識。一位美國參議員可以叫他的助理在維基百科上新增關於他本人的條目,順便把這位國會議員美化得像是溫良恭儉讓、仁義禮智信的化身。一個新納粹分子,也可以在維基百科上參與編輯與希特勒有關的條目,把希特勒說成是一位悲劇的國民英雄。難道一位為了查詢資料上網的國中生,不會不巧查到錯誤的歷史資訊,從而造成觀念上的偏差嗎?而確實也有大企業與政治業者,為了自身利益而至維基百科上編纂、修改條目,讓條目上所顯現的知識看起來似乎中立、實質則對編纂者有利。
傳統的大英百科雖然與時俱進推出網路版本,但是卻因為高昂的售價使人望之卻步。因此,Google趁勢推出了Knol百科。Knol,是a unit of knowledge、也就是知識最小單位之意。同樣是免費的網路百科,但是Knol與維基的最大差別,在於維基百科採取的是「眾志成城」式的知識生產模式,任何人在加入會員之後,都可以自由地編輯條目;除非再利用網路科技追查IP來源,否則一般維基百科的使用者,將不會曉得(恐怕也不會在乎)他們所瀏覽的條目,究竟是由哪些人編輯而成。而Knol雖然一樣是免費網路百科,但卻決定要在知識生產模式上採行更為嚴格的標準。根據Google所發佈的消息,未來Knol百科的條目編輯者,都必須將公佈個人真實姓名與照片,以昭公信。另外,編輯撰寫者可以決定是否要讓Google於條目中提供相關領域的廣告連結,一旦有廣告收益,條目編輯者也將得到金錢上的利潤,既成名又得利、一箭雙鵰。不過令人質疑的是,這種知識生產試圖回歸單一源流的趨勢,似乎反而是網路世代資本主義鋪天蓋地席捲而來的實踐。會不會只有擁有廣告收益的條目才會有人撰寫?而缺乏明顯短期可獲利的條目在Knol當中就會乏人問津呢?我們樂觀期盼,在未來的網路社會中,或許會有一群新的知識型冒險家,能夠將這些在現代看不出經濟效益的條目,點石成金,讓知識的生產不至於流落入現階段的經濟產值窠臼中,讓冷門的知識也有為人所識的一天。但是,未來的我們在知識的生產上,是不是也仍然逃脫不出資本主義的掌握呢?
而在資訊大量數位化,取得遠較以往便利的情況下,原本我們所設想的美好數位年代遠景,真的能夠實現嗎?在理想中,省去了大量檢索資料的時間之後,學者或學生們應該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思考過程當中,激盪出更多的知識。但是如前所述,在人人皆可生產知識、並且PO在網路上就能被人看見的年代,又有誰能夠保證這些知識都有一定的正確性與水準呢?一篇篇乍看之下言之成理的文章,有多少內容經得起檢驗呢?黃帝是從北美洲來到台灣、曹操殺了曹丕、羅馬帝國是西戎人的後裔(請參看awe的部落格)…。也難怪英國學人們得要呼籲大眾不要盡信網路上細瑣片離的偽知識、偽科學了(請參看泰晤士報2008年1月14日,中國時報1月15日的報導)!不過有趣的是,英國泰晤士報的報導,引起了整整五十則網友的回應,裡面除了正面肯定這種「盡信網路不如無網路」的意見之外,也有許多網友倒是坦率地表達了對學院派人士處處敵視網路的不悅,也有網友說:「Who is this woman(泰晤士報所專訪的布萊頓大學教授Tara Brabazon) anyway? How do I know how valid her opinion is? I Googled her and found nothing, so in fact she fails to be credible in the internet age.」(這個女的是何許人也?我怎麼知道她說的是真的?我在網路上Google她結果啥也沒找到,總而言之,她在今天這個網路年代中,還真是一點權威也沒有。)。至於在台灣的中國時報,報導刊出將近一個月,倒是還沒有什麼值得注意的評論。看來在這個以資訊硬體產業為發展目標的島嶼上,網路社會等相關拓及內容核心的議題,仍然贏不了政治口水與謾罵。
轉回來看看我們的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計畫,確實在過去幾年中產生了大量可貴而足供典藏、具有藏諸名山價值的國家級數位化內容。不過,這些內容,多半屬於一件件的標本、檔案、器物、圖像。對於一位受過多年學術訓練與薰陶的學者來說,學海中信手拈來隨處就是故事、處處皆有驚喜。但是,對廣大的網路使用者與社會大眾來說,一件件的標本、檔案、器物、圖像,是否也就只限於是一種「文字與圖像所組成的網頁存在」。對廣大的網路使用者來說,數位典藏的百萬筆精品,是否真的是有意義的知識存在呢?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所產出的成果,齊集全國學術研究、博物館與公私立機構之大成,當然就其意義上,絕對是擁有無可計量的文化價值。而近年來,各層級的典藏單位,也莫不使出渾身解數,希望能夠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欣賞過去幾年來,大家在數位典藏工作上所投注的努力。數位典藏成果產出所具有的優勢,在於各個典藏單位對於自身典藏品的學術脈絡掌握,絕非一般網路使用者能夠企及。典藏單位資料的正確性,將會是數位典藏產出與一般網路流通資訊相較之下最大的利基。進行數位典藏的目的,不也正是要將正確的知識加以保留、傳播嗎?不過,在缺少詮釋、或是故事性文字的引領之下,一般人究竟能夠對數百萬筆多種不同專業精深領域的典藏,產生多少的瞭解與共鳴呢?這點,或許也是我們可以捫心自問的課題。而儘管網路社會相關研究與議題,並不受社會大眾重視,但是數位典藏產出,也勢必將融入到未來網路社會的脈動當中,因眾多使用者的行為與抉擇而決定其未來的命運。換言之,典藏成果如果能夠不斷地流通再流通,我們就成功了。對於網路社會議題與網路使用者行為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並且擬定妥善而切中人心的計畫實施策略,將是未來數位典藏產出是否能夠永續經營的一大關鍵。
維基百科
http://www.wikipedia.tw/
Official Google Blog
Encouraging people to contribute knowledge
http://googleblog.blogspot.com/2007/12/encouraging-people-to-contribute.html
Times
White bread for young minds, says university professor,2008年1月14日
http://technology.timesonline.co.uk/tol/news/tech_and_web/the_web/article3182091.ece
中國時報
「Google大學」鈍化學生好奇心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Inc/2007cti-news-Tech-inc/Tech-Content/0,4703,12050903+112008011500531,00.html
awe的部落格,歷史漫談
http://blog.1-apple.com.tw/cake54135e/index.cfm?Fuseaction=PersonMain&ArtCatID=5632&BlogCode=cake54135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