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傳了一支youtube影片給我,片名喚做「油車口」。老實說,我是淡水的新住民,原本家居士林、因為工作關係也曾在汐止賃屋而居。搬到淡水河的出海口居住,還是2008年的事情。
油車口,在我小時候確實是個難往之地。當鐵路淡水線拆除、捷運尚未通車之前,父母曾帶我搭了好久好久的公車,才在淡水海濱之處落腳。那時的油車口,在我模糊的記憶中,是個雖非荒頹、但也不怎麼有生氣的小村,無論是狗兒或是公車站牌,一切都顯得懶洋洋的。只有夏日炎炎,青年男女競往北海岸一遊時,這些沿海的莊子才會因為路過遊人的喧嘩與消費,顯得較有些生氣。無論如何,和淡水老街相較之下,沒有魚丸湯、沒有阿給、只有雜貨店的油車口,似乎就是遊人淡水半日遊的界線點。
1997年,位在沙崙的漁人碼頭落成,沿著淡水河濱的自行車道逐漸成形,連淡海新市鎮的規劃也喊得震天響。雖然油車口仍然是個旅行的中途站,但是和過往相較,願意跨過油車口的人開始多了起來。而在建商的推波助瀾下,不少躲避台北市中心高房價的輕移民,也開始落腳在油車口與沙崙之間新起造的社區大樓。油車口聚落本身,仍然以祖居於斯地的老油車口人居多,老房子、老公寓仍捨不得拆除,但是油車口的天際線,倒是因為一棟棟高樓大廈從地拔起,而不再如往昔般光滑柔順;一股新舊交參的矛盾之氣,充塞了油車口,但是在紅磚瓦屋與鋼筋水泥之間,有時卻也有些奇妙的協調氣息,透過那突然竄出的貓咪,不知不覺地滲入我心。
影片「油車口」中,阿媽目送阿公、以及男主人公追尋記憶與救贖之地,是在「六塊厝漁港」,我這個只對在地美食有興趣的假淡水人,還沒有機會得以一睹其芳澤。但是油車口,對我來說除了是居家的地名之外,還是個放鬆心情的海濱。雖然這裡沒有細細的白沙,但是行於步道、累了趴在欄杆上,懶洋洋地望著海口的方向,倒也是一方寧靜。在假日下午出現,披著婚紗、打著領帶、趕著想沐浴在金黃色夕陽下的新人們,則讓人感受到生命與愛情的喜悅與禮讚。
即便是心情不好的時刻,油車口的河與海,也能給人一些撫慰。在堤岸邊,我常帶著黑咖啡或啤酒,獨自啜飲。看著遠方的浪花,心中操煩的事情,也能緩緩得到平靜。當然,在1884年十月的那個殺戮之朝,不分國籍、身處油車口的人們,可能就沒有那麼平靜的心情,能夠享受這派山河海交融為一的大自然美景吧!
影片「油車口」,是齣雋永的創作。倒底是否曾有位為人妻婦之女,在數十載之前走過河邊,望著即將遠行的丈夫?似乎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無論如何,片中的老地圖與實存的地景,終究會陪伴著每一個喜愛油車口的人們,滋潤著人們的心。